观点 | 教课书上的历史

观点 | 教课书上的历史

该帐号已冻结

教科书上的历史
文/11路车上的丝瓜
让我们先写好自己教科书上的历史,再去指责别国的历史教科书吧。

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在一些中国人眼中似乎就是一个用来掩盖事实的幌子。“日本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教科书否认部分侵华战争史实”……类似的观点似乎不绝于耳,尤其是每次中日又出现争端的时候,拿教科书说事儿似乎都成为一种指责日本的习惯了。然而,在中国社会由上到下均频频指责日本篡改历史时,笔者不禁思考,中国自己的教科书们,真的就将历史一五一十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吗?

为此笔者在笔者所接触到的历史教科书中找了几个例子:

首先是五四运动。从初中到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上,五四运动都是以一种绝对正确绝对伟大的形象存在的。如“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封建、反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云云。当然这样的形容没有错,五四运动也确实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但五四运动中的部分行为,尤其是部分学生行为,是否过于冲动了呢?别的不说,仅“火烧赵家楼”一事,学生的行为就较为不妥。首先不管对方是所谓的“卖国贼”还是“大奸臣”,私闯民宅就是不对的,更何况私闯民宅之后还把人家家都烧了。其次,曹汝霖在外是交通总长,在家却只是一家之主。即使学生要抗议游行,也应当去交通部之类的地方游行,而不是去别人家门前游行。简而言之,就是应当公私分明。最后,学生们乃至当时的人民们应当反抗的是当时的政府,而不是一个两个人。曹汝霖身为国家机关的重要人员,签订条约只能算是其工作中的一项,是执行政府命令而已。因政府而迁怒与个人,这恐怕无论怎么说都有些不合理。

当然以上种种不妥之处可能是由学生力量太薄弱,年轻人容易动怒等等因素导致的。而这些不妥当的行为其实也是可以包容的。但是作为一本历史教科书,是不是在评价一个事物的时候,应当更加全面客观,而不是一味放大其优点或缺点,导致给予学生一些误导呢?

类似的例子还有太平天国运动。原本这只是一次普通的甚至在各类农民起义中都算不上出色的农民起义,并且其中还充斥着许多负面因素,比如洪秀全个人的腐败生活,比如太平天国起义军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的行为等等。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起义军内部的等级分化。维基百科上介绍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声称结合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而其中的平均主义,如百度百科所言,即为“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但是实际上呢?太平天国根本没有做到这一点。仅仅从地位上来讲,太平天国内部就已经出现了等级分化。如洪秀全自封为“一万岁”,而杨秀清为“九千岁”,萧朝贵为“八千岁”等。如果太平天国内部真的努力尝试过去实践其“平等”“平均”的思想,那么这些年岁上的差异怎么会存在呢?而据移居香港,且作为少数在战乱时期就对太平天国历史进行过深入、广泛学术研究的学者中的一员的简又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立场更为中立。他一方面称赞太平天国政治先进、爱护民众、军纪严明,为民族革命史上的光辉一页,一方面又认为“客观上,在吾国全部历史中,若连内乱外患合计,以破坏性及毁灭力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仅亚于现今日本侵略之一役耳,其前盖无匹也”。(引自维基百科)很显然,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较为客观而全面的。但是在历史教科书上,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各种各样的优点,如反抗腐败政府,反抗帝国主义,提出资本主义等等。而不足之处,课本上当然也有提及,主要有三点: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战略失误和敌人过于强大。其实这三条里面算得上是在对太平天国的本质上的缺点进行质疑的只有“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这一条。而这一条,既然提到了“农民阶级”,那就说明课本上是将这个缺点归于“所有农民起义都有的缺点”。而前面提及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种种残暴行径、等级制度、与其自身设立的“信仰”,即所谓的“平均主义”的违背,在课本中并没有得到丝毫体现。而针对课本上提出的太平天国运动的种种优点,笔者忍不住想问,哪次农民起义不是在反抗腐败的朝廷呢?从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农民起义中独独将它拿出来称赞,有什么特殊原因吗?是因为把这次起义单独拿出来赞扬一番,能够更好地体现历史教科书想要告诉学生们的话:“清政府就是无能,列强就是残暴”吗?还是说,这次起义的失败原因,能够使后面历史教科书上“不具有纲领性的文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看起来更加连贯而在情理之中吗?难道历史教科书的目的,就是将符合某些人意愿的那部分历史展现在课本上,而将与这些人意愿不符的部分,统统掩盖掉吗?

还有一个离我们更近的例子,抗日战争。笔者记得初中的时候背历史笔记,抗战胜利的原因总是有“共产党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与指挥”等。高中学了抗战的历史,似乎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也是同初中历史教科书描述的一样,是不可磨灭的。于是笔者愈发迷茫了起来:中共如果真的在抗战时发挥了那么大的作用,那为什么基本没学到什么正面战场作战是由共产党独自打下来的呢?“百团大战”又怎么会暴露共产党的实力呢?为此,笔者也就相关内容查阅了资料。首先,据笔者所知,大部分学生(包括笔者)对抗战中共产党正面作战仅了解平型关战役和百团大战。而平型关战役的实际情况,似乎并不似其起先报道的那样伟大,而是“歼灭的是日军二十一旅团的一个辎重部队1000余人,并不是整个的二十一旅团,更不是坂垣师团”(引自凤凰网)。而百团大战,确实是一场伟大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但战役之后,彭德怀曾在自我检讨时说其“过早暴露了共产党的实力”。虽然这种“暴露实力”的观点现在已经被认为是不正确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如果共产党一直积极抗日,努力抵抗倭寇的入侵,那何来“暴露实力”一说呢?要知道,“暴露实力”的前提条件是“隐瞒部分或全部实力”。而且,总是说蒋介石“假抗战”,可是蒋介石利用自己的特务机构谋杀的亲日人士也不少,国民党最精良的嫡系部队也确实上了抗日战场。那么两党行为相比之下,到底是谁在“假抗日”?

于是乎,笔者在这样的无尽思索中愈发地迷惘了起来,这使得笔者不得不怀疑历史教科书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最后还有一个始终困扰着笔者的问题:据笔者现在的历史老师所说,历史教科书上很大一部分需要背下来的意义,如“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等,均是毛主席的原话。当然,毛主席的伟大光荣正确是不容置疑的,他也确乎有着非凡的成就。但是当一本历史教科书上很大一部分观点都出自同一个人时,让人怎么相信它的客观性呢?而当一本历史教科书具有过强的主观意识时,它还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吗?

其实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列举。但从以上例子足以看出,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还是不够真实,不够客观的。诚然,历史不会始终是完美的,也不会一帆风顺的从远古发展至今日。但正是历史中那些百转千回,起伏跌宕的成败与事迹,使整个历史更加真实,也更加贴近生活。历史的缺憾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需避免的,因为历史的缺憾,正是其美之所在。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感受历史的完整性和完美度,而是为了从中吸取前人的教训,不再走千人走过的弯路。我们探究历史,是为了探索这些历史缺憾背后所蕴藏的更加深刻的原因与道理,从而警戒我们,也警戒后人。而如果历史完美了,历史也就没有意义了。
所以,我们的教科书上的历史,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呢?一味的完美吗,一味地拔高一些事物,再贬低另一些事物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学生学习历史也就没有太大意义了。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就应该展现历史最真实,最客观,也是最可贵的那一面。历史教科书,应该有勇气面对所有历史上的错误、缺憾。那样的历史,才能被学生们信任,被学生们真正地接受,并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一本历史教科书,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是一次全新的探知、一次具有深度的思考、一次对思辨能力的培养,甚至还可以是更多东西。而如今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似乎除了大量识记背诵的知识点外,也没有太多可以培养学生某些素质的东西了。

让我们先写好自己教科书上的历史,再去指责别国的历史教科书吧。

本文选自《涅槃周刊》。在公共号栏目搜索“《涅槃周刊》”即可关注。
如果您对社会、对生活有感而发,请发送文章至《涅槃周刊》邮箱:nirvanaweekly@gmail.com
如果您对《涅槃周刊》有何意见或建议,请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下留言,我们会一一回复。